汪晖《中国“新自由主义”的历史根源》笔记

本文最后更新于:2022年3月16日 晚上

这是准备写沟短文时读汪晖《去政治化的政治:短20世纪的终结与90年代》中的长篇文章《中国“新自由主义”的历史根源:再论当代中国大陆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时做的笔记。此文写于2000年。汪晖是中国新左派的重要人物。

1978-1989年的改革进程

  • 1978-1985:农村改革主要靠政策(103)
  • 1984年开始的城市改革:工业资产分配极其困难,旧体制转变成新体制时催生了工人群体和国家公务员的地位和利益危机。不平等(105)
  • 1985年讨论经济改革方针:价格改革营造市场环境,同时推进所有制改革(主要是承包制)(106)
  • 改革的措施:“双轨制”和承包滋生了大量腐败和权力寻租,大量国家资产合法地转换成了个人利益。地方形成利益集团,价格闯关的开动和叫停引起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107)
  • 85-89的社会运动以城市为基点,但不应忘记农村改革的裹足不前导致城乡差距再度拉大(108)
  • 89年左右的社会环境:知识分子感受到了国家内部的分化,城市阶层开始感受到他们可能在改革中失去利益,农村也酝酿着新的危机。国家合法性(特别是利益分配的合法性)受到质疑。
  • 大众反对一个正在进行(利益分配和意识形态的)改革的(制度上的)传统国家。作为一种自我保护行动,这种批判反对不平等的市场扩张。民众呼吁在民主和公正的基础上进行经济改革(110)
  • 有些利益集团想借助社会运动迫使权力架构按照有利于自身阶层的方向改变(全面私有化),中国新自由主义的雏形。核心是没有民主制度保障的全面自发私有化过程,将私人掠夺国有化资产合理化。这种意识形态的诞生反映的国家内部的矛盾。(111)
  • 大众和利益集团的诉求存在根本性的冲突。(112)
  • 由于冷战的意识形态和合法性危机,利益集团反而将自己包装成社会运动中的积极力量,使世界对此运动的解释恰恰向这对这些利益集团有利的方向发展。(113)
  • 89年左右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国家把稳定作为自己的合法性前提。(113)
  • 短暂的民主:国家、利益集团、民众。社会运动失败的原因:民众没能形成稳定的社会力量。世界范围的新自由主义对这场运动的粗浅、单向、口号化的评价阻碍了它的历史批判潜力。(115)
  • 新的经济秩序恰恰在社会运动被压制后顺利出场(价格闯关、汇率和利率),这些进步的经济改革恰恰不是由“民众的自生自发的秩序”产生,而是由国家的政治干预产生。(116)
  • 这些改革使以平等为中心的旧意识形态彻底难以为继,再加之社会运动的失败,阻碍利益输送的社会声音和国家传统受到压制,于是利益集团借新自由主义在知识界顺利粉墨登场。相应的政治安排(改革措施)不但没有处理导致社会运动的那些不平等,反而把它们合法化了。(117)
  • 8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讨论空间仍然束缚在民族国家现代化的框架中,没能从更深层次理解政治问题。1990年代开始,(汪晖)以“反思现代性”为契机的研究开始了。(124)

90年代的主要思想阶段及其问题

  • 社会运动失败后的严峻局面引起的对激进主义的批判。认为失败源于学生的激进主义和对民主的肤浅理解。认为学生打破了国家渐进化的改革而反而导致保守派的反扑(复制对百日维新的批评)。汪晖认为,这种声音强调运动的策略性,却忽视了对社会条件和激进化动因的历史思考,没有剖析运动背后的群体诉求和利益关系,从而为新自由主义张目。部分知识分子甚至反思从戊戌变法以降的中国历史中的激进主义,强调国家改革要与地方利益集团进行协调的观点,从而完成对社会平等和民主的否定(126)
  • 将89问题归于激进主义的主力是那些可以称为“新权威主义”的群体。他们要求将市场化的放权让利激进化,主张以权威保护市场过程,无视腐败等现象并反对全球化。借着把89和之前的文革等等全部以“激进主义”打包,他们以自由主义为名,行保守主义之实。他们掩盖了89的真正问题。(129)
  • 作为与激进主义的对比,知识界开始讨论比较温和的国家机制改革:比如幻想依赖市场改革而“自发”形成政治民主,对宗族和儒家等传统资源进行挖掘,以及将西方“公民社会”的讨论搬到中国来。汪晖认为,这类讨论的问题是过于相信理论而不顾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以致将不民主的市场化过程看成实现民主化的自然进程。(131)
  • 社会阶层再无力量迫使国家调整利益关系,国家也没有组织好对地方利益集团的监督机制。汪晖认为国家应该拉近与大众的距离,建立起某种基于民众的民主监督机制,阻止国家与利益集团的勾结和联合。(133)
  • 97年的金融风暴引起了知识界对跨国资本流动对社会和经济的破坏性的关注,以及对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作用和地位的思考。这对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构成了挑战。(139)
  • 97+,社会开始反思全球化、资本主义和所谓现代化在中国产生的深刻矛盾,形成了对80年代的那些思想的彻底反思。同时人们意识到,全球化以及不是该不该加入的问题,而是应该社会的内在问题了。

汪晖对新自由主义的总体评价

  • 排斥异见(中国的新自由主义派将政治自由贬为次要甚至虚假的论题,助长国家权力维持的文化专制以压制异见。)
  • 新自由主义以自由主义为名,核心是保守主义的政治理论和市场激进主义。否定市场过程与政治过程的紧密联系,放弃市场化下对民主的探索。对自由主义内部关心腐败和农民问题的学者进行排斥。
  • 市场拜物教。将自由贸易视作市场经济的天然法则,忽视了国内外的不平等、城乡的不平等、利益集团与大众的不平等。企图以“科学”(经济学理论)为由回应批评,汪晖呼吁用对理论、历史、现实的综合分析回击。
  • 对社会运动的态度(这里引用了1999年对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事件中抗议活动中政府和新自由主义者的态度(斥群众为狭隘民族主义))
  • 汪晖反对的立足点:平等、民主和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