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年》随感

本文最后更新于:2023年1月28日 晚上

昨夜一口气读完《九三年》,有不少想法,当然更多的是困惑。秉着记录生活的初衷,把一些思索贴在互联网上吧。

雨果在垂暮之年完成的这部小说与其说是小说,还不如说是对他思想总结性的写实摹画。他在小说中引入三个希腊神话式的角色:保皇党朗德纳克侯爵,国民军司令郭万和共和国特使西穆尔丹。之所以说是希腊神话式的,是因为雨果除了让这三人在故事的最高潮处上演一幕震撼的大戏之外,对他们作为“人”的一面(多面)之描写实在是少的可怜,让整部书充满哲思性而少了些许叙事性。特别是郭万,作为雨果自己的代言人,有着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和与他人的辩论场面,却缺少经历的铺垫来说明为何他会这样想,使得这个形象有些架空,变成了雨果的传声筒。我非常喜欢雨果,但这本的文学性确实不是最高的。

但我读书不是为了什么“文学性”。豆瓣上有一个老哥讲的很好:“最好的书是在你生命中最合适的时候被你读到的书,而不是最经典的书。”还是来看看雨果说了些什么吧。

朗德纳克,过去的象征,看到他我会想起维希法国和袁世凯。

莫名想起这张图……(travail, famille, patrie: 工作,家庭,祖国。维希法国用这个格言取代了自由平等博爱。patrie和“父权制”的词根是一样的,2023.1补。

我觉得他代表所有保守、传统的势力,无论他们是否自我标榜为“促进有秩序的改革”、”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他们实质都是传统的卫道士。无论他们在一时有多么强势,在历史的长河中都必然失败,因为过去不属于未来。在书中,朗德纳克就是这种势力的象征,与共和军不共戴天。但在雨果的安排下,他最终在捍卫传统价值(逃出共和军包围以东山再起)和人道主义(救出大火中的孩子,但因此深陷包围)中选择了后者。雨果正是透过郭万对这种行为进行审视:革命的道义,真的高于人道吗?是否该因为他救出了三个孩子,就忽视他代表的封建阶级对法国人民一千五百年的奴役?这样的叙事是否有效?

如果说这里的讨论只是聚焦于比较狭窄的人道-革命之争,那接下来对西穆尔丹和郭万之间冲突的戏剧化描写就直指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的根本交锋,理性和感性的抉择,亮出了近代以来所有暴力性运动的根本矛盾点。

西穆尔丹是正义和法律的化身,对他来说,无情是一个比较贴切的描述。这种形象在雨果其他作品里也有,比如《悲惨世界》里的沙威。这种浪漫化的形象固然代表着大革命,但其实也反映了雨果这样的浪漫主义者对大革命的刻板印象。看看雨果的描写:

西穆尔丹说:“你迷失在云层里了。”

“而你迷失在计算里了。”

“我所要的是欧几里得造成的人”

“我呢,”郭万说,“我倒更喜欢荷马造成的人。”

以及

……凌驾于一切人和事物之上的,就是那条直线:法律。那是绝对的共和国。”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平时被左和右、自由和威权、建制和反建制、民族和国际等对立议题洗刷了一遍又一遍头脑,我看到这些话竟觉得非常陌生——我从来没有见过有人有这样的政治观点。这些话不属于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我把它理解为启蒙精神,但实话说,我总觉得看到了一点非常隐秘的反乌托邦色彩。这样的思想,似乎可以作为法西斯的理论基础——只要想办法偷窃法律和公义,便能名正言顺地压迫每一个人。这个结果,到底是雨果夹带的私货,还是大革命历史实践的必然,抑或是启蒙思想深处蕴含的悖论?我看不清。

而郭万,我已经把他理解为了雨果自己的代表。作为国民军的司令,抓住朗德纳克是他对共和国的义务,他自己也认同这一点。但他发现朗德纳克因为要救了三个孩子才落到自己手中时,陷入深深的自我挣扎。雨果借郭万的内心斗争宣扬了这样一个观点:人道高于一切,高于法律。所谓人道,他并没有讲清楚是什么,大概是“保护儿童”这种绝大多数人都认可必须要做的事情。雨果是出于什么考虑而这样认为的呢?并不是因为他认为人类应该受到什么绝对的戒律约束,而是:

我要人类的每一种品质都成为文明的象征,进步的楷模;我要的是思想上的自由,观念上的平等,心灵上的博爱。

把人道与否作为文明和进步的标准。现实中,雨果确实成功了,人道主义以国际公约的形式得以弘扬,并且成为现代社会隐形的最大政治正确。人道确实成为了文明的标准。

但人道主义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政治思想,如同法律不可能取代道德。郭万的未来乌托邦还有着数不清的特点,比如:

……你要的是义务兵兵营,我要的是学校。你梦想的把人变成士兵,我梦想把人变成公民。你希望共和国变得令人生畏,我希望他变得善于思考。……

可见,雨果尽管对大革命有一定批判,但他仍然继承了从文艺复兴时期就一直发展的思想主线。那就是鼓励思考,那就是以人为本,那就是人的解放。几百年的历史,将人身上的枷锁一层一层地脱下,无论是躯体还是思想上的。谁站在这一过程的对立面,谁就是历史的敌人,也是我的敌人。

法国大革命在200多年前,雨果这本书写于一百五十年前。当时的争论焦点,早已不是现在的热门议题。我有一天发过一个牢骚,说一百五十年以前民族矛盾就登上世界政治的中心了,现在度过了整个20世纪,民族主义居然还有巨大的拥趸和宣传支持。但仔细想一下,还是有许多不一样的。如何运用自己的理智来认识世界?这就是我读书的原因。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会因为看了本书就写下这么多没人在乎的文字,但现在我觉得,任何人休想把一个没有经过我理智的咀嚼的观点轻易变成我的“常识”。

愿不忘初心。